文:陳穎

昨天才發表了「
一段關於台灣棒球發展的評論」一文,節錄前全國棒協理事長嚴孝章在1981年對我國棒運的評論,其中他曾提到國內的升學保送制度有問題,這樣的保送制度沒有讓棒球運動普遍化,是棒運長期發展的絆腳石。我對這段話的評論是:「近三十年過去,居然還能不太與時代脫節,實在是不知道該感到遺憾還是悲哀」,沒想到今天就有媒體記者做出了很類似的批評了。

由於國內撞球天王吳珈慶決定移籍新加坡,自由時報記者許明禮發了一篇特稿「
不如…體委會來當經紀人吧」,批評體委會「長期漠視運動員生涯照顧輔導」,並認為「(齊頭式的)國光獎金和(一條通式的)升學輔導制度正是台灣體育向下沉淪的兩大病因」。

我對教育部份的議題比較有興趣,因此國光獎金的檢討問題先略過不提,許明禮先生提到了:「讓選手只會運動,不必唸書,很多人唸到研究所畢業,26個英文字母還寫不全,離開運動場進入職場後,毫無競爭力。」這段話我看了實在是覺得心有戚戚焉。

國內從小就把運動員當成職業選手訓練的結果,不但讓大部分的家長沒有意願讓小朋友參與運動,也讓成為校隊的小朋友失去了除了運動外接觸其他課業內容的機會,長期的扭曲制度下來,甚至還有唸到大學的運動員連閱讀報紙都成問題的消息傳出,真的是讓人感到相當難過。

這幾天球評曾文誠的「放屁啦!」影片,在球迷間流傳著:


(感謝網友msun提供

體委會主委戴遐齡的「國家照顧說」實在讓人嗤之以鼻,因為稍微有在關心基層棒運的人,都會知道大部分的球隊都如同曾文誠先生所說的一樣自立自強。但曾文誠先生所描述的花東棒球現況,基層教練們如同親人一樣的照顧小球員固然讓人覺得很「感心」,但花東的小朋友們為了打棒球,得離家集體住宿,甚至得離鄉背井到外縣市的球隊打球,其實也是很值得檢討的。這其中當然有很多為了「出人頭地」的不得不然,但如果能夠讓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平均,現行的運動升學制度也能夠做調整,也許小朋友們就不用過一個這麼辛苦的童年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