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穎

最新一期的職棒雜誌對台灣球員旅美挑戰大聯盟有這麼一段描述:「1999年梯陳金鋒、曹錦輝、郭泓志,及2000年梯王建民等4人曾上過大聯盟,若扣除倪福德從中職轉戰美職第一年就登上大聯盟舞台,從2002年至今,41位旅美球員中,僅2003年梯的胡金龍具大聯盟資歷,機率和考上公務員一樣低。」

我看完這段描述後,第一個覺得疑惑的是為什麼要扣掉倪福德?即便他打過中華職棒,但也是旅美球員的其中一人,扣掉他實在有點奇怪。不過,先不論為什麼要扣掉倪福德,這些旅美球員很大一部份都是這兩三年才簽約的,而且大部份簽約時都才高中畢業,本來養成就要一段時間,這樣去算上大聯盟機率的「數據」,似乎參考價值比較沒這麼高。

而且,台灣旅美球員開始打職棒時,他們的同屆隊友大部份都還在打學生棒球,以林哲瑄為例,他開始在小聯盟出賽時年紀比張泰山初登中職時還小,只有張耿豪首次登場的年紀略低於他而已。也就是球員們其實大部份時候,在考慮是否和美國職棒球隊簽約時,是在學生棒球和美國職棒小聯盟中間做取捨,那麼大部份球員會選擇去美國職棒闖一闖,怎麼想都不覺得奇怪。

更何況,大部份的旅美球員回到台灣後,都會有中職球隊感興趣,到時候打中職的年紀也是跟同屆的球員差不多甚至更小,去年耿伯軒中職初登板時,和他同年的吳宗峻還只能在二軍出賽即是一例。再加上中職近年來深受簽賭案所苦,打中職還可能有道德上的風險,如果有機會到美國Try一下,我想球員們對於「美國夢」,至少還是會比較期待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