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穎

興農牛隊領隊楊仁佑日前再度拋出本土化的議題,並表示如果明年他仍然是領隊的話,興農牛隊將會繼續堅持本土化政策,而且還會將本土球員補滿50人的名額。倘若楊仁佑領隊的話成真,那麼興農牛隊很可能就是台灣第一支一二軍補滿50人名額的球隊。

我們首先可以審視興農牛隊若把球員名額加到50人需要花多少成本,興農牛隊本季需付月薪的球員約有29人,也就是要湊滿50人的名額,在替代役球員取消的前提下,得再多花21名球員的薪資。中華職棒一軍有最低薪下限7萬元的規定,但二軍則無,所以我們可以假設這些新增的球員平均月薪為4萬元,那麼興農牛隊一年得多付1008萬元的薪水給球員。

興農牛隊本季初的球員團隊年薪為3794.4萬元,再加上1008萬元也不過是4802.4萬元,這薪水甚至比統一獅和Lamigo桃猿本季本土球員的總薪資還少,大約和兄弟象隊加上洋將的總薪資差不多。所以這個花費絕對合理且可行,而且若陽建福季末真的執行FA轉隊,那興農牛隊除了省下240萬元的年薪,還可以獲得360萬元的補償金,再加上本季戰績不佳原本的球員可能會微幅減薪,或許光用今年的預算就有辦法支應明年50人編制的薪水了。

但堅持純本土政策真的必要嗎?韓國職棒上個世紀也曾有好長一段時間使用純本土政策,但如今早已開放洋將的使用,日本、墨西哥或者美國等較高階的職棒聯盟也都有使用洋將,洋將的使用除了增加球隊爭冠的競爭力外,同時也可以提昇整體聯盟的競技素質。牛隊雖然說要給本土球員更多出賽空間而使用純本土,但在球員編制不足的情況下反倒使得部份球員過度出賽,也增加了受傷的風險。要完全使用本土球員不是全然不行,但除了球員編制要足夠外,全本土陣容和有使用洋將的陣容,在爭冠上的競爭力還是會有落差的,台灣找來的洋將大約都有3A水準,要找本土球員彌補三個3A水準洋將的缺額,實際上真的是難上加難。

不過,不同球隊有不同的運營方式,只要興農牛隊願意補足球員編制,讓球員不至於因此受傷,或許目前的純本土政策能夠讓他們用相對較低的年度經費找到另一種可以長久存續經營方式,至於球迷是否會買帳繼續買票進場,那就看興農牛隊怎麼說服球迷這樣的經營方式仍然相當具有可看性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興農牛 本土化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