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Johnason 圖:陳連宏Rookie卡(當時原名陳俊宏)

陳連宏曾經是一位備受矚目的年輕巨砲,卻在進職棒後快速的鳥槍化,實在讓聞者不禁唏噓。當然,一個陳連宏也不是那麼容易鳥掉的,他必須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逼迫自己鳥槍化?在這個層面上,他的毅力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要談陳連宏退步這麼多的原因,可以合併到我八百年前就要談的東西。我之前在談論彭政閔的腕力運用時曾經說過,腕力的運用並非僅僅在揮擊中翻轉手腕那麼簡單,一個好的打者在揮棒的過程中,會讓雙臂伸直後而形成所謂的Power-V之後,自然的延伸造成「手腕的翻轉」,完成一個漂亮的揮棒。

而企圖在擊球瞬間去twist the wrist的打者必定會打的很鳥。舉個例來說,今年總冠軍賽第一場興農牛新人余進德一隻右外野的德州鳥安就是這麼打出來的,當時只聽到主播蔡明里大聲的稱讚這隻「巧妙帶出的右半邊安打」,臉上實在不得不多出三條線。

Power-V的形成與腕力的運用,若是以右打者的右手來說,是一個類似「拿鐵鎚用力敲釘子」的手感,你在用力敲釘子時會只用手腕在敲嗎?必然是整個手臂伸直後,手腕自然往前頂的動作,並且連肩臂的力量一起用上。

也就是說Power-V係以雙手握柄處與兩肩呈三角形為最有力量的擊球姿勢(所有打擊都從這個基礎作延伸),只要是同一高度的來球,不管是外角球還是內角球,差別只在擊球點在身體的前後而已。而腕力釘送則是給與擊球動作最後的延伸,擊球的距離都是這樣帶出來的。

想像一下,當內角球進來時,若是要能不縮著手臂擊球而且身體又能維持重心,最適當的位置就是當腰轉到身體面對投手在前方的地方打到球。此時左手臂是打直的,而球棒平面是正面對左外野方向(若是偏中代表被擠壓,偏太左則是可能會擊中棒頭)。同樣道理,外角球則是當打者的腰轉一半,身體重心維持,而擊球點則在較進來的位置(也就是球評們常說的「等球進來」),球棒平面則是會很自然的面向右外野。(inside-out打法雖可將內角球頂到右外野,但是手臂無法打直,造成力量的流失,我個人是不贊同這種打法的)因此外推內拉這種大家的口頭禪,其實只是擊球位置的差別,打者的擊球姿勢則是一樣的。

目前有很多打者,常企圖想要依靠打擊時手腕的旋轉來進行擊球落點的控制(陳連宏不知道何時開始有這個行為的產生),但是卻忘掉擊球到不同方向並不是靠手腕,而是前面提到的「擊球的點」。內角釘到左半邊,是因為擊球點在身體的前方;外角打到右半邊,是因為擊球點在身體的旁邊。而一個打者對應的方法則是啟動揮棒的時間不同,面對內角球必須要提早起動,這也是為什麼張泰山這位內角好手會對外角的breaking ball的判斷會有大問題,而外角高手彭政閔卻必需放棄對手的內角速球的揮擊。這都是因為兩人的打擊策略有根本性的差異。

以上這些基礎都是環繞在最Power-V的動作上來進行,陳金鋒外角球就釘到右半邊,不是因為他inside-out,而是他落實這個最基本的動作(因此彭政閔鳥掉也是可預見的,但是他至少沒去翻手腕)。

打擊之神 T.Williams也說:「twist the wrist是最差的揮棒關鍵之一」但是我們台灣的教練、球員、球評與球迷卻認為這種靠手腕把球打到碰到反方向的方式是「技巧」,而Bonds 或 Chen甚至其他的sluggers落實這種最佳擊球動作的打者叫「蠻力」,想想真是可笑。

By the way,台灣揮擊動作最完美的男人是誰?答案是謝佳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ttocat 的頭像
    ottocat

    OttoCat棒球新聞雜記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