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穎
每當「盜、盜、盜」的聲音在場邊響起,彷彿為了要回應球迷的期待一般,原本在一壘的跑者抓緊時機奔向二壘,成功躲過捕手的狙擊佔領二壘壘包,這畫面相信早期的中華職棒球迷都不陌生。那位每一個投捕搭檔都知道他會盜壘,但卻總是讓人防不勝防的跑者,就是有「盜帥」之稱的林易增。
從味全龍到兄弟象,林易增一直都是盜壘榜上一個特殊的存在,1990年和1991年盜壘次數第二多的球員都是他的隊友孫昭立,但他的盜壘成功次數也都落後林易增10次以上。在林易增連霸盜壘王的1990年到1994年,也僅有三商虎隊的洋將康雷,曾經在1993年把落後林易增的盜壘成功次數拉近到8次,在中華職棒創始的那個年代,盜壘王就像是為了林易增而特別設立一般。
不過,若是以現代棒球的角度來看,林易增的這些盜壘成績,固然在盜壘的當下讓場邊的球迷熱血沸騰,但對球隊的戰績來說並不全然是正面的。在他蟬聯盜壘王的五年間,只有1992年的盜壘成功率達到0.758,那年也是他生涯中盜壘成功次數最多的一年,其他四年林易增的盜壘成功率都不到七成,1994年的盜壘成功率更是低落到僅有0.589,簡直就是在傷害球隊。
1995年後,中華職棒的盜壘榜開始出現其他名字,「盜俠」張耀騰拿下了1995年的盜壘王、統一獅隊洋將賀亮德則拿下了1996年的盜壘王。1997年和1998年則有「盜帝」大帝士出現在味全龍隊,尤其是1997年的單季71次盜壘成功和0盜壘成功率0.855,至今仍是中華職棒歷年盜壘王的最高紀錄。兩個球季就累積了136次的盜壘成功,大帝士的出現讓中華職棒的捕手群們完全是灰頭土臉。
1999年開始,黃甘霖開始出現在盜壘排行榜的首位,這一年他和「飛天狗」闕壯鎮的盜壘次數差距僅有3.次,最後由黃甘霖拿下盜壘王寶座,從此開啟他盜壘王五連霸的時代。到2003年他僅以1次盜壘成功的差距擊敗紀俊麟為止,黃甘霖在這五年內共成功盜上壘包227次,除了年年都盜壘成功40次以上外,盜壘成功率最低的那一年也有0.731,可以堪稱是「盜亦有道」。
2004年黃甘霖在統一獅隊的戰力考量下,不再以盜壘王為目標,之後持續累積的運動傷害爆發,更讓他自此退出盜壘王的競逐行列。在少了黃甘霖以後,中華職棒的盜壘排行榜越來越沒有讓人驚奇的數字出現,盜壘王幾乎年年換人,年輕球員也越來越不執著於盜壘,今年蟬聯中華職棒盜壘王的王勝偉,去年的單季盜壘成功次數更是史上最低的24次。
新生代的球員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盜壘?歸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盜壘太容易導致受傷。林易增在引退賽時曾經秀出自己身上滿滿的傷痕,那對他來說是盜壘的勳章,但盜壘所引發的傷勢同時也是讓他生涯後期傳球大失水準的元兇,而另一位五連霸的盜壘王黃甘霖,同樣也面臨身手因傷衰退的困擾,近幾年已經逐漸喪失在統一獅隊的先發位置。
新一代的盜壘者,比起盜壘成功的次數,更注重的是盜壘成功率,若不是有較高的把握,他們通常不會輕易在壘包上啟動。因此近六年的盜壘王,除了2006年的余賢明盜壘成功率僅有0.659以外,其餘年度的盜壘王盜壘成功率都在0.771以上,今年的盜壘王王勝偉盜壘成功率達到0.840,更是僅次於1997年那個盜壘如神的洋將大帝士。
從林易增到王勝偉,盜壘的美學逐漸在轉變,如今盜壘這項技藝,已從過去的埋頭狂奔進化到合理的成功率計算。雖然這樣的盜壘方式對球隊的戰績的確較有幫助,但以盜壘為商標的職棒明星,在更合理的盜壘策略下也逐漸式微,仍不免讓人懷念起那個屬於盜壘王的美好年代。
※本文刊載於聯合新聞網:林易增到王勝偉 盜壘美學的轉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