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jyen 編輯:陳穎
思考了老半天,一直不知道Verein這個字要怎麼翻譯,因為有人說Verein這個字直譯成英文是Club,但我一想到Club想到的字眼就是「俱樂部」,可是翻譯成俱樂部又怪怪的,因為不是每個Verein的性質都是俱樂部,後來又想到,球類的Verein有人翻成「球會」,可是也不是所有的Verein都是打(踢)球的呀!最後才想到,「社團」這個翻譯似乎可以囊括所有的意思,應該是最適合的直譯。
自己在一年多以前和德國的棒球社團有了接觸,之後並加入了該社團並參與德國的基層棒球聯賽,在這之中體驗到了德國社團在其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在到德國留學以後,可能會訝異德國學校裡面的社團活動並不盛行,甚至遠不如台灣,因為實際上,德國無論是國小、中學或大學,他們若要參加社團活動,通常會選擇直接加入社區或城市裡的社團,而非在學校裡面成立學生社團,所以德國的社會社團幾乎必然有學生部門。
我先介紹我加入的社團,我是加入我所就讀大學城市裡的棒球社團。德國目前登記註冊實際有參與各級棒球比賽的棒球選手人數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四萬人,這數字在1995年前後才約兩萬人左右,並且已經有至少五名的德國新秀在美國大聯盟的農場發展(分別在紅人、天使、大都會、紅襪、雙城),其中加盟大都會隊的捕手Kai Gronauer被認為是德國離大聯盟最近的選手。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德國年輕人加入棒球的行列,後起的潛力新秀展現了超越年齡的天賦,像我所打的成人棒球聯盟裡面就已經有了幾位年紀約十三到十五歲,但只要正常發揮可以讓成人甚至是多明尼加人吃鱉的小朋友。這些衝擊著前輩的後浪,得歸功於德國的棒球社團深耕基層的努力。
我們的棒球社團中有六支隊伍,包括兩支一軍和二軍,打不同層級聯盟賽的成棒隊,一支女壘隊(今年因為註冊人數不足未參加季賽,但仍有持續練球,有時練球人數甚至達到三十人)以及青棒、青少棒、少棒隊各一支。而我們球隊為了推廣棒球,目前每週五下午都會到社區裡面的小學進行棒球教學,暑假時還舉辦棒球營隊,藉由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童對棒球的興趣與潛力被開發,讓更多年輕球員的天賦早日被發掘。
這些活動對這些學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免費的僅需負擔部分保險的費用。我已經是成人,但我仍是學生,所以我不需要負擔很多會費,只需要每個月付十歐元的保險費即可。但是每場比賽我們要支付裁判、記錄員的薪水,每個球季要保養球場,冬天時還要租用室內球場,平常的訓練器材(包含上萬元的發球機)我們一樣也不少,錢從哪裡來?基本上是來自政府的補助。人民繳稅、政府補助民間社團運作、民間社團負起社會責任,這就是德國社團最基本的運作架構。
我們的社團裡最年輕的成員只有七歲,最老的有到四五十歲,還有超過五十歲但現在已經沒有註冊的老隊友偶而會來打屁聊天。雖然我們社團表面上分成六支球隊,但實際上平常活動常常是攙在一起的,青棒、青少棒、少棒隊的教練全部都是成棒的成員,而成棒隊裡的隊員則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有人還在求學,出社會的人也各自從事不同的工作,有全然不同的背景與出身。
很多德國的社會道德與經驗,就可以藉由這種跨年齡與跨領域的交流獲得傳承,就以我這個外國人而言,藉由和這些一般的德國社會人士交流,可以接觸到很多平常在大學裡接觸不到的生活面,因而有不少文化衝擊。同樣的,德國的幼苗們在這裡也會接觸到更多貼近現實社會的影像,有位英國教授說,即使英國學子的學業成績普遍比德國學生好,但他仍堅持把小孩送到德國受教育,因為他覺得德國小孩獨立性遠比英國的好,我覺得這和德國這種社會經驗的交流可能有關。
不過我必須說,如果在身邊沒有小朋友的時候,球隊裏面一群男人在一起,其實跟台灣差不多,就是罵髒話和講黃色笑話最行,看來這是男人共同的天性,不分國家民族的。但是若旁邊有小朋友,那就完全不同了,講的是國家大事沒有半個髒字,聽到有小朋友講髒話還會去嚴厲糾正,完完全全是個完美的榜樣。所以我想,剛滿十六歲的德國人應該會有很嚴重的成年衝擊,因為滿十六歲代表著 德國人會把他當成一般的成人對待,馬上他身邊就會瞬間充滿了毫不修飾的髒字與黃腔了。
繼續來說德國社團在德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去年年底我們隊上有一個很強的隊友正式宣告離開球隊,因為他老婆懷孕了,他們要全心投入照顧小孩的工作裡。他在我們球隊是老將,十歲不到就加入,現在已經快三十歲。之後也許在他的小孩成長到七歲左右,他會帶著小朋友回到我們的球隊,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的小朋友選擇從事其他運動,特別是足球,所以他跟著他的小孩一起去踢足球。
如果他的小孩未來選擇踢足球,那麼要一直到他的小孩成年獨立(一般是十六歲),而且他的啤酒肚還沒大到無法運動,再加上那時他還想打棒球,他才會再度回到我們的球隊和我們繼續打球。去年年底那位隊友離開,今年年初正好另外一個隊友的小孩能夠獨立,而在中斷了數年以後又回到了球場,然後在老到揮不動球棒以後,就轉到行政階層。而他的小孩則會繼續待在他所選擇的社團裡,當然這中間可能會隨著他到其他城市讀書或者工作而轉換社團,一直到他有了小孩而暫時告一段落。這種過程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循環重複的。
加盟辛辛那提紅人隊的德國球員Donald Lutz,前幾天在紅人隊的新人聯盟球隊(郭嚴文、邱子愷也在這支球隊,對手球隊則有黃志祥、陳家駒、林旺億)代打投手獲得職棒初登場的機會。我想藉由這位球員的成長歷程,來說說德國運動員的成長與特團間的關係。
出身於Friedberg的Donald Lutz首先是因為和朋友去看棒球比賽而認識棒球,並且因為有同班同學有參與棒球隊,因而在Friedberg的棒球場上體驗了五分鐘的棒球,後來就真的加入了球隊參加練球。之後他加入了更高層級的Bad Homburg球隊接受訓練,最後被德國傳統棒球勁旅聯邦聯賽層級的Regensburg Legionaere挖掘(現已改名為Buchbinder Legionaere),被安排的專門必須住校的體育學校就讀並參與訓練。
和台灣不一樣的是,德國的專門體育學校僅提供專業的教練給選手自我訓練的諮詢,並且督促選手訓練且不荒廢基本學科,球員必須自己去外面找社團打比賽,至於球員能加入多高等級的聯賽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Lutz當時就是夏天在Regensburg打聯邦聯賽乙組的賽事,而冬天棒球沒有季賽時則打手球的季賽,直到他被紐約大都會隊球探挖掘參與測試,最後被辛辛那提紅人隊簽下。
德國的各級球隊的社團,就是在這種脈絡之下扮演著培育德國運動人才的重任。另外,其實德國的運動性社團,只要實力夠都可以跳級參與更高層級的賽事。像我前面就曾提過有十三歲的小朋友跳級打較為低階的成人聯賽,所以可以讓球員的潛力在適當的競技水準下發揮,不必被侷限在學校教育的比賽裡。
實際參與了幾個月的棒球社團,從冬訓到現在的季賽,藉由和隊友的互動,我了解到更多德國的文化以及社會的運作,同時交了很多好朋友,也讓自己在學業之餘有固定的運動與休閒,可說是收穫豐富。除了現在的棒球隊以外,我另外和我居住城市的攝影、音樂(手風琴與曼陀鈴)、泛舟社團有聯繫,但因時間不允許而沒有加入。
我個人認為,德國的各種社團在德國的文化裡面,地位可能可以和家庭與工作並列,是德國人生活的三大元素。因此,參與德國的社團活動無疑是認識探索德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在德國留學的台灣學生可以多多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並拓展視野。只要連上各地城市的網站,上面都會有這個城市所有社團的列表,也可以上網輸入你所屬城市與想參加的活動的關鍵字,就可以很快找到居住城市附近的相關社團活動。
另外,在德國其實很多運動項目,參加民間社團還比參加大學的課程划算。例如我所居住城市的網球社團,之前根據我的查詢,他提供的教練人數比較多,每個練習群組的人數比較少,又提供優秀的選手參與巡迴賽的機會,這些都是大學體育課程無法提供的,但價錢卻還比大學便宜。中國俗諺裡的「貨比三家不吃虧」,這時候就真正在德國的社團活動中體現出來了。
思考了老半天,一直不知道Verein這個字要怎麼翻譯,因為有人說Verein這個字直譯成英文是Club,但我一想到Club想到的字眼就是「俱樂部」,可是翻譯成俱樂部又怪怪的,因為不是每個Verein的性質都是俱樂部,後來又想到,球類的Verein有人翻成「球會」,可是也不是所有的Verein都是打(踢)球的呀!最後才想到,「社團」這個翻譯似乎可以囊括所有的意思,應該是最適合的直譯。
自己在一年多以前和德國的棒球社團有了接觸,之後並加入了該社團並參與德國的基層棒球聯賽,在這之中體驗到了德國社團在其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在到德國留學以後,可能會訝異德國學校裡面的社團活動並不盛行,甚至遠不如台灣,因為實際上,德國無論是國小、中學或大學,他們若要參加社團活動,通常會選擇直接加入社區或城市裡的社團,而非在學校裡面成立學生社團,所以德國的社會社團幾乎必然有學生部門。
我先介紹我加入的社團,我是加入我所就讀大學城市裡的棒球社團。德國目前登記註冊實際有參與各級棒球比賽的棒球選手人數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四萬人,這數字在1995年前後才約兩萬人左右,並且已經有至少五名的德國新秀在美國大聯盟的農場發展(分別在紅人、天使、大都會、紅襪、雙城),其中加盟大都會隊的捕手Kai Gronauer被認為是德國離大聯盟最近的選手。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德國年輕人加入棒球的行列,後起的潛力新秀展現了超越年齡的天賦,像我所打的成人棒球聯盟裡面就已經有了幾位年紀約十三到十五歲,但只要正常發揮可以讓成人甚至是多明尼加人吃鱉的小朋友。這些衝擊著前輩的後浪,得歸功於德國的棒球社團深耕基層的努力。
我們的棒球社團中有六支隊伍,包括兩支一軍和二軍,打不同層級聯盟賽的成棒隊,一支女壘隊(今年因為註冊人數不足未參加季賽,但仍有持續練球,有時練球人數甚至達到三十人)以及青棒、青少棒、少棒隊各一支。而我們球隊為了推廣棒球,目前每週五下午都會到社區裡面的小學進行棒球教學,暑假時還舉辦棒球營隊,藉由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童對棒球的興趣與潛力被開發,讓更多年輕球員的天賦早日被發掘。
這些活動對這些學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免費的僅需負擔部分保險的費用。我已經是成人,但我仍是學生,所以我不需要負擔很多會費,只需要每個月付十歐元的保險費即可。但是每場比賽我們要支付裁判、記錄員的薪水,每個球季要保養球場,冬天時還要租用室內球場,平常的訓練器材(包含上萬元的發球機)我們一樣也不少,錢從哪裡來?基本上是來自政府的補助。人民繳稅、政府補助民間社團運作、民間社團負起社會責任,這就是德國社團最基本的運作架構。
我們的社團裡最年輕的成員只有七歲,最老的有到四五十歲,還有超過五十歲但現在已經沒有註冊的老隊友偶而會來打屁聊天。雖然我們社團表面上分成六支球隊,但實際上平常活動常常是攙在一起的,青棒、青少棒、少棒隊的教練全部都是成棒的成員,而成棒隊裡的隊員則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有人還在求學,出社會的人也各自從事不同的工作,有全然不同的背景與出身。
很多德國的社會道德與經驗,就可以藉由這種跨年齡與跨領域的交流獲得傳承,就以我這個外國人而言,藉由和這些一般的德國社會人士交流,可以接觸到很多平常在大學裡接觸不到的生活面,因而有不少文化衝擊。同樣的,德國的幼苗們在這裡也會接觸到更多貼近現實社會的影像,有位英國教授說,即使英國學子的學業成績普遍比德國學生好,但他仍堅持把小孩送到德國受教育,因為他覺得德國小孩獨立性遠比英國的好,我覺得這和德國這種社會經驗的交流可能有關。
不過我必須說,如果在身邊沒有小朋友的時候,球隊裏面一群男人在一起,其實跟台灣差不多,就是罵髒話和講黃色笑話最行,看來這是男人共同的天性,不分國家民族的。但是若旁邊有小朋友,那就完全不同了,講的是國家大事沒有半個髒字,聽到有小朋友講髒話還會去嚴厲糾正,完完全全是個完美的榜樣。所以我想,剛滿十六歲的德國人應該會有很嚴重的成年衝擊,因為滿十六歲代表著 德國人會把他當成一般的成人對待,馬上他身邊就會瞬間充滿了毫不修飾的髒字與黃腔了。
繼續來說德國社團在德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去年年底我們隊上有一個很強的隊友正式宣告離開球隊,因為他老婆懷孕了,他們要全心投入照顧小孩的工作裡。他在我們球隊是老將,十歲不到就加入,現在已經快三十歲。之後也許在他的小孩成長到七歲左右,他會帶著小朋友回到我們的球隊,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的小朋友選擇從事其他運動,特別是足球,所以他跟著他的小孩一起去踢足球。
如果他的小孩未來選擇踢足球,那麼要一直到他的小孩成年獨立(一般是十六歲),而且他的啤酒肚還沒大到無法運動,再加上那時他還想打棒球,他才會再度回到我們的球隊和我們繼續打球。去年年底那位隊友離開,今年年初正好另外一個隊友的小孩能夠獨立,而在中斷了數年以後又回到了球場,然後在老到揮不動球棒以後,就轉到行政階層。而他的小孩則會繼續待在他所選擇的社團裡,當然這中間可能會隨著他到其他城市讀書或者工作而轉換社團,一直到他有了小孩而暫時告一段落。這種過程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循環重複的。
加盟辛辛那提紅人隊的德國球員Donald Lutz,前幾天在紅人隊的新人聯盟球隊(郭嚴文、邱子愷也在這支球隊,對手球隊則有黃志祥、陳家駒、林旺億)代打投手獲得職棒初登場的機會。我想藉由這位球員的成長歷程,來說說德國運動員的成長與特團間的關係。
出身於Friedberg的Donald Lutz首先是因為和朋友去看棒球比賽而認識棒球,並且因為有同班同學有參與棒球隊,因而在Friedberg的棒球場上體驗了五分鐘的棒球,後來就真的加入了球隊參加練球。之後他加入了更高層級的Bad Homburg球隊接受訓練,最後被德國傳統棒球勁旅聯邦聯賽層級的Regensburg Legionaere挖掘(現已改名為Buchbinder Legionaere),被安排的專門必須住校的體育學校就讀並參與訓練。
和台灣不一樣的是,德國的專門體育學校僅提供專業的教練給選手自我訓練的諮詢,並且督促選手訓練且不荒廢基本學科,球員必須自己去外面找社團打比賽,至於球員能加入多高等級的聯賽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Lutz當時就是夏天在Regensburg打聯邦聯賽乙組的賽事,而冬天棒球沒有季賽時則打手球的季賽,直到他被紐約大都會隊球探挖掘參與測試,最後被辛辛那提紅人隊簽下。
德國的各級球隊的社團,就是在這種脈絡之下扮演著培育德國運動人才的重任。另外,其實德國的運動性社團,只要實力夠都可以跳級參與更高層級的賽事。像我前面就曾提過有十三歲的小朋友跳級打較為低階的成人聯賽,所以可以讓球員的潛力在適當的競技水準下發揮,不必被侷限在學校教育的比賽裡。
實際參與了幾個月的棒球社團,從冬訓到現在的季賽,藉由和隊友的互動,我了解到更多德國的文化以及社會的運作,同時交了很多好朋友,也讓自己在學業之餘有固定的運動與休閒,可說是收穫豐富。除了現在的棒球隊以外,我另外和我居住城市的攝影、音樂(手風琴與曼陀鈴)、泛舟社團有聯繫,但因時間不允許而沒有加入。
我個人認為,德國的各種社團在德國的文化裡面,地位可能可以和家庭與工作並列,是德國人生活的三大元素。因此,參與德國的社團活動無疑是認識探索德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在德國留學的台灣學生可以多多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並拓展視野。只要連上各地城市的網站,上面都會有這個城市所有社團的列表,也可以上網輸入你所屬城市與想參加的活動的關鍵字,就可以很快找到居住城市附近的相關社團活動。
另外,在德國其實很多運動項目,參加民間社團還比參加大學的課程划算。例如我所居住城市的網球社團,之前根據我的查詢,他提供的教練人數比較多,每個練習群組的人數比較少,又提供優秀的選手參與巡迴賽的機會,這些都是大學體育課程無法提供的,但價錢卻還比大學便宜。中國俗諺裡的「貨比三家不吃虧」,這時候就真正在德國的社團活動中體現出來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