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 116.jpg  
▲莫那魯道銅像,基座有「抗日英雄」等字樣。 

圖/文:陳穎

霧社事件是台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此事件發生以來,已有不少以此為主題的電影作品問世。

1943年由李香蘭主演的日本國策電影《沙鴦之鐘》,是最早在霧社地區拍攝的電影。電影內容描繪的是泰雅族少女沙鴦的故事,原住民中的正派角色名叫三郎、反派則名為莫那,這樣的角色命名應是受到霧社事件的影響。不過,此片實際的內容與霧社事件無關,在此就不多加探討。

國民政府時期,最早宣佈要拍攝霧社事件相關電影的是凌波影業公司的導演唐紹華,他在1956年9月曾表示要在該年11月初開拍電影《霧社事件》,並表示全片會在霧社拍攝,合作對象包括演員王琛與作家慕容鐘、作曲家周藍萍等人。但此片最後並未實際拍攝面世,霧社事件電影初次問世的時間也因此往後推遲。

1957年7月推出,由華興電影製片廠出品,何基明擔任導演、洪聰敏編劇,洪洋、何玉華等人主演的台語片《青山碧血》,因此成為台灣電影史上首部描繪霧社事件的電影。何基明早年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台中州內務部教育科兼任台中州理蕃課囑託,職務內容除了拍攝社教短片以外,就是到中部各地放映電影,因此在山區工作時收集了許多霧社事件的資料,而讓他動念想要以此為主題拍攝電影。

《青山碧血》 這部片是一部黑白片,以手搖攝影機拍攝完成,受限於器材而有影音不完全同步的問題。該片曾申請軍方支援但並未獲准,因此部份戰爭場面因此受限,而由於全片拉到霧社等山地拍攝,當時山地的交通不便且電力供應不足,因此導致拍片環境相當嚴峻。

根據何基明導演所言,本片內容中「山胞起義抗暴之遠因近因,均根據史實,以不誇張之手法,忠實地描述起義之經過,並介紹山地旖旎,及山地的進步情形」。本部影片已經亡佚,今人無以觀之,但詳細劇情可從郭雄先生當年所寫的影評略知一二:

「畫面展開於層巒疊翠之間,襯以雄渾合唱,展露氣宇不凡。山胞行獵獲鹿,月下歌舞慶功,對山胞的英武與純樸介紹甚好。其後劇情轉入日人征集山胞,砍伐森林搬運巨木,稍有遲怠則棍棒笞楚,日警的殘忍暴戾,山胞的屈辱如牛馬,攝來均無誇張而具實感。亦為劇情『衝突』伏下必然之勢,日人強迫嫁娶,拆散山胞婚姻,自然引出革命行動的領導人物。

山女被迫出嫁一場,素妝和服乘牛而去,戀人無以為救,老母掩面而泣,襯入哀傷歌聲,情景凄婉感人良深,表現如此在台語片中實難多得。日警倚勢作惡,酒食徵逐調戲婦女,與山胞的生活疾苦精神困鎖對照鮮明,而更增刺劇情激盪之力。其中巫婆作法,日警偷雞等均有助渲染復具穿插調節之功,山胞不堪奴役,思謀反抗驅殺日人,奔走聯絡指天盟誓,採用山胞合用竹筒飲酒等習俗,表現團結的精誠,也是有力之筆。

山胞酒醉,率爾毆擊日警,一番打鬥極為逼真,在國片中亦屬罕見。同時亦為以後行動高潮激起浪花。不過此時忽然加入一場婚禮,又配上現代『結婚進行曲」,實覺破壞情緒。此後山胞行動緊張,漸入高潮。起義前一場歌舞有誓師之意,可惜此種情緒未能在歌舞中充份表達。

山胞起義擊殺日警,幾場打鬥較之日片並無遜色。最後圍攻日人的槍戰堆砌亦佳,鏡頭運用則因剪接之故,『射』與『中』未能全部配合妥貼。最後山女被流彈射殺,戀人撫屍傷痛一場,事前介紹描寫不夠,因而感人不深,非常可惜,幸而結尾山胞獲勝,結隊高歌行進於山谷之間,氣勢雄偉壯麗。鏡頭復攝青山蔥鬱,紀念牌巍峨聳立,碧血英風,使人備增崇敬之思。」

照片 117.jpg  
▲霧社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

透過導演與影評的描述,我們概略可以得知這部電影是從「民族抗暴」的史觀去撰寫劇本的,以當時的時空環境來說,這樣的拍攝角度實屬必然中之必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編劇頗受好評,編劇洪聰敏先生因此劇獲得了第一屆「台語片影展」最佳編劇獎。

1965年由三環影業公司出品,洪信德編劇、導演,丁香、川原、月春鶯、高鳴等人主演的台語片《霧社風雲》,則是另一部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在宣傳海報上寫著「集第一流紅星及動員數萬人參加演出」,不過實際參與演員數是否真有這麼多實在讓人懷疑。

此部電影的服裝考據也大有問題,邱若龍先生曾指此片服裝是「族人穿著服飾有如印地安人般頭插羽毛的創作型,甚至婦人穿著日月潭卲族與觀光客合照用的山地服。」何基明導演後來談到這部電影時也曾認為此部電影「拍得不寫實」。至於本片劇情內容,同樣也是以抗日觀點為主軸,《台灣電影筆記》網站上有對此片劇情的
描述

「片中強調日警對山胞的毒辣手段,強迫醫院不得替山胞治病,又唆使日人不得與山胞接近,但山胞在忍無可忍,向日警抗暴時,對無辜的平民日人都加以保護,這種對照描寫,顯示山胞善良的本性。可是日軍鎮壓山胞,不但出動飛機轟炸、掃射,而且施放毒氣,婦孺死傷慘重,幾乎使這族滅種。」

照片 115.jpg  
▲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前的中式牌坊。(畫面中央經變造隱去人物)

其後多年,台灣霧社事件的相關電影作品缺之弗如。1984年曾有台日合作拍攝「殺戮:霧社事件」的消息傳出,該片規劃的男女主角為時任三郎與湯蘭花,台灣部份的導演則是何基明,但不知何故似乎並未拍攝上映。1991年也有日本「霧社會」找導演何基明合拍霧社事件電影的消息傳出,但最後同樣也未有作品完成。

1993年7月底,由台視播出的人物傳記劇場五集單元劇《名人傳記─莫那魯道》,雖非電影,但卻是多年後首度把「霧社事件」搬上影視媒體的劇情作品。這部電影由「阿郎」陳震雷自導自演,侯麗芳、蔡岳勳、潘莉莉等人也有參與演出,全片同樣也開拔到霧社出外景,但此片拍片期間傳出積欠酬勞問題,因此遲至導演兼主角陳震雷因癌症過世後才排到播出檔期。這部單元劇內容並未遵造史實,據說劇情甚至還有主角莫那魯道還有向日本人下跪的橋段,而最後也因為收視率平凡並未引起太大的迴響。

2003年由鄧相揚小說《風中緋櫻》改編,由萬仁執導,蘇清喜、那維勳、高慧君、田麗等人所主演的公視年度大戲《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則是以霧社事件倖存者高彩雲(花崗二郎之妻高山初子)的角度來描述霧社事件始末。這部電視劇共有二十集,起用了大量的原住民演員,考據也相當的嚴謹,是台灣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中的佳作。有趣的是,原本公視屬意的男女主角是金城武和徐若瑄,這樣的卡司因成本太高所以並未實現,而徐若瑄則在數年之後再度被電影《賽德克‧巴萊》相中,演出高山初子一角。

最後,把時間往回拉一點,1999年邱若龍拍攝的紀錄片《Gaya─1930年的霧社事件與賽德克族》上映,此片曾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是邱若龍親自走訪賽德克族耆老所拍攝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與邱若龍在1990年出版的長篇漫畫《霧社事件》,正是2003年魏德聖導演花費250萬元拍攝《賽德克‧巴萊》試拍片,及其後拍攝台灣影史上耗資最鉅的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契機。至於魏德聖導演如何創造《海角七号》的成功,並且在各方的支援下完成《賽德克‧巴萊》,這些故事都相當為人所熟知,在此就不多做介紹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ttocat 的頭像
    ottocat

    OttoCat棒球新聞雜記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