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穎

短短幾天之內,台灣旅美投手倪福德與李振昌,雙雙進行了手肘韌帶置換手術(Tommy John Surgery)。而更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兩人手術前所屬層級都是離大聯盟僅一步之遙的3A,尤其李振昌原本被認為很有機會在本季季中首度度登上大聯盟,如今兩人卻都只能先經歷漫長的休養與復健過程,等待明年再復出投手丘。

頂尖投手受傷的消息對台灣球迷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手肘韌帶置換手術更是旅美投手進行手術的大宗。歷來台灣進入美國職棒體系的35名投手裡,便有10位投手動過這項手術,若把肩膀等其他部位的手術都算進去,台灣旅美投手在身上動刀的比率更是嚇人。為什麼這些頂尖投手的「進廠維修率」這麼高呢?

在台灣養成時期投球過量當然很可能是原因之一,越是從小到大表現出色的投手,在訓練、比賽時的投球數量越是偏高。當然在比賽中投球過量的問題近年來已經有了改善,不少三級棒球比賽都會有「隔場限制」等措施來保護投手,但在訓練時這些優秀投手投了多少球數卻是難以估計與限制的。

前旅美投手鄭錡鴻對台灣棒球這樣過度倚賴王牌投手的狀況應該特別有感觸。這位因為肩關節唇手術大大影響旅美生涯的左投手,如今仍在中華職棒兄弟象隊效力。之前在被詢問到受傷問題時,鄭錡鴻就提到自己在三級棒球時期有投球量與訓練量過多的問題,再加上又有帶傷上陣的情況發生,日後鄭錡鴻會出現需要動手術的嚴重傷勢,可說是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過度使用」和「帶傷上陣」這兩個關鍵詞,似乎是台灣球員在養成時期難以避免的狀況,尤其更容易發生在王牌投手的身上。而台灣能夠旅美的球員大多是同儕裡表現最為優秀的一群,會有這麼高的受傷、開刀比率,想來也是理所當然。這樣的狀況絕對是需要去檢討與改善的。

台灣的三級棒球隊總是難以避免比賽成績導向,除了比賽時的選手使用狀況外,為了奪冠對選手施以過度的訓練,也讓這些球員們在養成期累積了更多的傷勢。要改善這樣的現狀,或許只能慢慢從整個體系去做改變。若三級棒球,尤其是少棒與青少棒時期,皆能以培養球員對棒球的興趣為主,技術的磨練與加強放在比較次要的位置,應該可以減少不少類似的過操案例發生。

在棒球這個運動項目上,台灣不管是政府、教練、家長或球迷,對「贏球」的渴望都相當的大。但實際上,三級棒球時期的勝利不過是短暫榮光而已,職棒時期的勝利才是貨真價實的勝利。台灣球員,尤其是台灣投手的資質絕對不差,針對這些珍貴的運動人才資產,更應該用心去保護才是。

※本文刊載於聯合新聞網:倪福德李振昌接連傷 台灣養成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