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穎

籃球與棒球這兩項運動,對早期的國民政府而言,一個像是寵愛有加的么兒,另一個卻像爹不疼娘不愛的養子,所獲得的後勤支援完全不同,看看底下這個例子就知道了:

昔日的國手陳勝次先生有一次經過三軍球場,裡面正在進行籃球比賽,他便進場看了場籃球比賽,當場就感到相當的震撼。撼動陳勝次先生的,不是場上籃球選手的優秀球技,而是他們在休息時居然有牛奶可以喝,而他們棒球隊在練球時,大部分時候卻是就地以自來水解渴。

再舉一個例子,1951年「台灣棒球隊」(註1)和籃球隊同時訪菲,籃球部份基本上比較類似官方派任出訪,要用體育活動來做國民外交,因此出訪的規格和接洽的待遇都比較好。棒球方面則完全不是如此,接洽比賽的是民間人士,最後還是靠著自籌旅費才得以成行。這支訪菲代表隊當年打了八場比賽,戰績是三勝四敗一平手,而因為球員們曾經挽袖捐血給當地因韓戰受傷的士兵,所以被菲律賓當地媒體稱為「台灣史上最強的棒球隊」。

有趣的是,像這樣的球隊出訪其實也兼顧著「拼經濟」的作用。當年台灣的棒球協會所能運用的經費並不多,能夠給棒球代表隊選手的生活費當然就更不用提了,而在那個年代,出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球員出訪時經常會在當地採買一些物品,帶回台灣後就變成價格翻兩番的舶來品,這些「跑單幫」的副業,是能當選代表隊的球員們一個重要的外快。據說當年最熱門的兩項商品,是尼龍襯衫跟女用內衣,男子棒球選手帶著一箱的女用內衣回國,這樣的景象想來實在讓人不禁莞爾。

棒球在那個年代與其說是被貶抑,倒不如說是當年的國民政府主力還是在推動官員們瞭解、喜歡的運動,當年的政府官員主要來自江浙(註2),這地區雖然有像上海這樣有點棒球發展的城市,但棒球仍然是一項冷門運動,自然從此地出身的官員,也不可能會想要讓政府單位去大力推動棒球這項他們並不瞭解的運動。如果要用現在的情境去想像的話,當年台灣棒球所能夠得到的資源,與今日中國棒球能獲得官方關愛的程度大概相去不遠。

可喜的是,棒球此時在台灣的發展比之現在的中國棒球,仍然是好上不少的。因為棒球在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的初期,已經是島上最受歡迎的運動,民間從事這項運動的人很多,願意花錢去經營球隊的商賈仕紳也不少。而且政府單位也不是都沒有人在關心棒球,當年許多的國營企業都是承接日本統治時期就已經存在的企業,基層的員工大多都是台灣人,因此這些公司不是從日本時代就有棒球隊,不然就是後來有員工或是台籍的幹部倡議組織棒球隊,棒球運動因此在民間百家爭鳴。

民間熱愛棒球,政府卻不重視棒球的現象,要到紅葉少棒隊在1968年擊敗日本和歌山少棒隊後,才開始有了轉變,從那場著名的比賽後,少棒英雄熱風靡全台,比起現在的王建民熱有過之而無不及。活過那個年代的民眾,應該都有半夜看威廉波特少棒賽的經驗,奪冠的小球員回國後受到的是英雄式的歡迎,不但要坐著吉普車遊街,最後還要繞到總統府接受蔣總統的接見,並且一起呼口號:「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棒球(尤其是少棒)在這個時期,蛻變成讓整個國家民心團結的一項運動。

過於重視勝負的結果,讓國內棒運的發展越來越不健康,因為對這些少棒球員來說,棒球並非單純的一場Game,而是背負著整個國家尊嚴的一種比賽。曾有少棒選手在比賽中表現不佳,當場就被教練怒罵「賣國賊」,足見當年這樣的國際比賽,背後承載著多少國民的期望。要是當年的球迷能夠獲得更完整的資訊,知道像威廉波特這樣的少棒比賽,其實只是一項讓孩子們透過棒球來相互交流的體育活動,拿不拿的下冠軍其實並不是那麼茲事體大的事情,也許現在台灣的棒運發展,就不會這麼畸形吧?

關於紅葉少棒隊,如果想要瞭解更多,可以參考拙作:「紅葉少棒:台灣棒球的起源?」。

※附註:
1.當年的代表隊就叫做「台灣代表隊」,一直到1954年打亞洲盃時,才被「正名」為「中華民國隊」。
2.請參考「地圖會說話:誰統治台灣」。

※參考資料:
1.台灣棒球一百年,謝仕淵、謝佳芬著。
2.台灣棒球王,曾文誠、盂峻瑋著。
3.台灣棒球維基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