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suzhou (本文經原作同意後編輯與轉載)

韓國職棒近年來經營的成功、人潮的回籠,國際賽並非真正的主因,回顧2006年韓國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WBC)打出第三名的佳績,這樣的成績卻沒反應在當年度的票房,全年度季賽的總觀眾人數甚至從2005年的3,387,843人次衰退到2006年的3,040,254人次。

韓國職棒之所以能一飛沖天,關鍵的黃金交叉出現在2007年,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應該是那一年韓國職棒出現了首批大量旅外球員的歸國潮。韓國職棒各球團為了吸引這些在美國職棒還有機會拿個大聯盟底薪,掙扎打滾個幾年的球員提早回國,開給每個球員為數不少的簽約金及激勵獎金,這些旅外戰將在評估自身在美職的發展狀況後決定返國加盟韓職,也讓韓國職棒從2007年開始票房開始躍升。

原本韓國職棒的發展就有一定的規模,要二軍有二軍,甚至比日本職棒還早有類似「育成球員」概念的「申告球員」制度。「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韓國職棒來說關鍵就在於如何把球迷找回球場,而旅外歸國球員就扮演了「東風」的角色。記得在低迷時期,我去看一場季賽比賽,本壘後方的桌椅指定席票價僅要韓幣一萬圓有找,但現在就大不相同了,一樣的座位要價韓幣五萬圓,而且還經常搶不到票,從這點就看得出來最近幾年韓國職棒有多夯了。


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的觀眾族群,韓國職棒都有特別的一套吸引球迷進場的方法,每座球場每年都不斷翻新座椅區,想辦法找一些噱頭來規劃不同的新區域。像是針對情人就專設情人椅,讓情侶們要多黏就有多黏;針對家族觀眾就設置家族席,讓全家大小都能同樂;公司同事也能買個簡單的小型開放包區,此外還有專門的烤肉席、VIP包廂、草皮野餐席、Dugout視角搖滾區......等不同的座位分區,往往越貴的票賣得越好。

除此之外,韓國職棒球場裡的娛樂設施不少,也附設兒童玩樂區及哺乳室、托嬰區,讓大人能沒有負擔地帶著小孩去看球。眾多的觀眾人數會帶來大量的消費,像是觀眾大多會買啤酒暢飲,光是啤酒一場比賽下來就可能賣出上萬瓶。各球團針對商品販售方面同樣是不斷朝多元化發展,球衣、球帽除了球員穿戴上場的款式,也會出潮型、粉紅型......等多種樣式,也因此球迷買球衣、穿球衣的風氣比台灣還要興盛許多。而場邊焦點的啦啦隊,除了熱舞之外,更重要的是與球迷的互動,他們不只是喊喊加油口號,還可以邊唱邊跳,並且藉由球場的大螢幕不斷和場邊的球迷互動。

或許韓國職棒並沒有美國職棒的長遠發展與歷史傳統,也沒有日本職棒的沈穩、高品質,但以庶民的平價文化來看,它卻發展的很有特色。八支球隊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屬地,醞釀出截然不同的球迷文化。台灣的社會環境背景和韓國相當接近,職棒發展的歷史也一樣不長,甚至台灣在2009年同樣也因為曹錦輝歸國而有一波觀眾成長的熱潮,韓國職棒的制度、球員養成、加油文化、屬地與球迷經營,以及球場設施的多元化,實在值得亟欲振衰起敝的中華職棒做為借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韓國職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ttocat 的頭像
    ottocat

    OttoCat棒球新聞雜記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