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Johnason
技術指導:MilGM、lynn

1999年,台灣業餘界一顆閃耀的新星在韓國漢城綻放出無比的光芒。沒有人想的到一個20歲的年輕小夥子,竟一肩扛下中華隊前進2000年雪梨奧運的重任,挑戰當時如旭日東昇的松(土反)大輔,彷彿當年男塾一號生筆頭劍桃太郎無畏的挑戰帝王大豪院邪鬼,這一場勢均力敵的生死鬥帶給台灣棒球迷對未來的無限期望。

1999年的蔡仲南,憑藉著獨特的投球動作,擁有均速145公里的直球,並且因為其 overhand的出手方式,讓他的直球擁有漂亮的上昇尾勁,再搭配他130公里又具備驚人變化幅度的指叉球,蔡仲南的威力幾乎可以稱霸當時台灣棒球界。

感謝投手空間提供的影片:蔡仲南在1999年代表合庫出賽秋季聯賽時的投球動作清楚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88178/

蔡仲南投球動作完全利用了傳統的蹬板動作,靠著極度地彎曲其軸心腳,蓄積充沛的力量後,一舉爆發出來。他的下沈動作輕鬆流暢,讓他雖然極度彎曲軸心腳卻不會造成力量釋放的阻礙,而能夠在一瞬間將這個極端強化的蹬板動作的力量釋放出來,還獲得比一般的投手更多的加速空間,造就了他驚人的球速。沒錯,蔡仲南的投球機制對身體的負荷非常地大,不過蔡仲南有著強健的體魄與驚人的下半身力量,讓他足以在短期的業餘聯賽或國際賽中維持優異的表現。

這個獨特的投球動作帶給蔡仲南無與倫比的球威,但是一片陰鬱的烏雲卻悄悄地遮住本該是燦爛的未來。2001年世界杯後,蔡仲南與進入紅襪隊的機會緣鏘一面,最後花落中華職棒興農牛隊,也帶起一陣指叉王子旋風。

表一:蔡仲南職棒生涯紀錄(截至2005/06/13)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zenup&b=4&f=1118736647&p=0

2002年耀眼的新人開季六連勝紀錄,讓球迷們興奮的目眩神迷,沒有人注意到蔡仲南的過度使用。蔡仲南特殊的投球動作雖賦予他壓倒性的球威,但是同時也帶給身體龐大的負擔,他的投球動作對下半身的力量耗損極大,而獨特的揮臂構造,依靠著肩膀來完成加速過程。蔡仲南此時已有強健的體魄與下半身能輕鬆應付業餘聯賽,但是這不代表他有足夠的能力面對週週出賽的職業賽程。

跟一般投手比較起來,雖然蔡仲南的局數並不是那麼的怵目驚心,但是不同型態的投手性質不同,這世上有如同Livan Hernandez般,可輕鬆承擔高球數投球的機制,也有如同蔡仲南般高輸出、高負荷如同F1引擎的投球機制。三振、四壞較多的蔡仲南的NP/IP極高(每局16.56球),用局數來衡量他的身體負擔並不合理,更何況以一個新人來說,他的投球局數已經是驚人的數字。

在開季六連勝期間,蔡仲南的投球數節節高昇,累積的疲勞終於一發不可收拾,也導致蔡仲南在之後休養一陣子(約兩週)復出後,狀況還是一直擺盪不定,直到下半季才有所好轉。不過,這段時間的過勞已經埋下了影響蔡仲南生涯的肩爆彈引信,一切只剩下最後的一根火柴而已。

表二:蔡仲南2002年上半季出賽狀況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zenup&b=4&f=1118736648&p=1

在一個看似燦爛的新人年後,拖著疲憊身軀迎接2003年的蔡仲南,在興農兩位洋投手教練荷西與佩卓的指導下,進行了一連串冒險的投球機制改造。

為什麼筆者會在此說冒險呢?因為在球季中,投手教練與投手之間的互動,主要是在狀況及技術的調整與維持。任何「過大」的改造(或調整),都會因為球隊戰力的需要而有被中斷,甚至導致選手受傷的風險。選手在動作的改造途中,可能因為用到不同的肌肉群,導致在高強度(比賽)的投球下出現無謂的受傷。所以,在球季進行途中進行改造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佩卓為什麼會進行這麼危險的賭博性改造?筆者的猜測是佩卓對蔡仲南的投球機制有相當的擔憂,而在佩卓了解台灣棒球的獨特生態之後,他知道蔡仲南這輩子再也無法經歷完整的養成步驟,才做出這一場豪賭。

筆者在這裡先跳回前面,來談談蔡仲南若進入美帝農場系統後,可能面臨的狀況。蔡仲南獨特的投球動作,雖造成下半身極沈重的負擔,卻也帶來了無以倫比的速球球威及大聯盟級的極品指叉球。如果真正以美職的養成角度來看,這類選手在進入職業農場之後,最重要的培育過程就是:如何在能保護住球威的狀況下(當然若能提高球威更好),培育出職業季賽的出賽能力(投一休四、每場百球)。如果這種獨特的投球動作可以投出打者打不到的球,那就絕對沒有必要去改造他。

因此,等在蔡仲南面前的菜單,會是:

(1)長期適量重量訓練;
(2)嚴密的投球數控管,循序漸進增加投球的份量(投不投的了五局並非重點);
(3)規律且穩定的出賽。

以這樣的菜單來讓蔡仲南這型的投手習慣職業比賽的出賽,而不是開始動腦筋去修改他的動作。若蔡仲南這類的投手確定養不出每場一百球的續戰力,也不會太早開始動他動作的腦筋,而是會嘗試調整這位投手的角色。

但是2002年蔡仲南沒有獲得這樣的保護。而2003年雖然接受了洋教練指導,卻更不幸地,在最關鍵的時刻失去動作改造的導師,留在身邊的是狀況外的廖俊銘教練,蔡仲南如同失怙的孤兒,從此陷入深深的泥沼中。

以下是蔡仲南在2003年美帝改造前的照片: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88184/

在分解圖中是無法看出蔡仲南在圖六軸心腳蹲的最低點到圖七中時間的流逝,筆者將會在下文的另一組比較圖片中給予讀者一個交代。總而言之,蔡仲南在這組照片中,似乎蹲的更低、蹲的更久了,但卻丟不出過去的球威。(其實,蹲更久比蹲更低,還會傷害他的投球)

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或許我們可以由Directional Selection這個理論,作出一個有趣的推論:蔡仲南在1999到2003年之間,動作越來越趨向極端,他以為若能越蹲越低、越蹲越久,可以讓他重拾過往驚人的球威。而在這不斷越見極端的自我演化過程中,卻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他。

這種Directional Selection過程的顯現就是:

(1)蔡仲南覺得蹲低可以增加球威;
(2)這麼做了之後,球威果然有增強,可能也反映在成績上;
(3)所以越蹲越低,但是長期的效果並不顯著,甚至惡化;
(4)以為是自己蹲的不夠低,所以蹲更低,然後惡化到無以復加。

這種行為在職業運動選手中非常常見,一些極端的打擊或投球機制都是這樣形成的(諸如:極端開放的打擊姿勢)。要避免這種惡化的情況,就需要學養充足的投手或打擊教練來及時指導挽救,但是蔡仲南似乎沒有這種運氣(事實上對台灣的職業教練的指導能力,筆者一直有個大問號,職業選手的調整多半偏向非技術導向的心理調適。而選手若要尋球技術方面的支援時,反而只能回頭找過去的指導教練)。

此外,台灣的投球模式在職業賽中有種奇怪的論點,球一定要控低才好!殊不知不同的選手特質,就應該有不同的配球導向。蔡仲南在過去擁有著落差十足的指叉球,他需要的不是低角度的直球搭配,而是尾勁十足的上昇直球,這才能讓他展現最佳的威力。但是久而久之,蔡仲南在威力衰退的同時,這台灣獨一無二的投球模式,也消失無蹤了(或是因為失去上昇直球,才造成威力衰退)。不過今年球迷可以再度看到另外一位以上昇直球為主要武器的好手莊宏亮(雖然武器球的品質差異很大),看看他的未來的生涯表現會不會有別的走勢。

接下來是蔡仲南在2003年經過改造後的投球動作: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88190/

很明顯,在圖六進入蹬板動作時,軸心腳的下沈幅度大幅減少,看起來應該是一個成功的修正。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135010/1.jpg#picture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135010/2.jpg#picture

筆者與不少同好針對蔡仲南的肩爆彈有過不少討論,一種主流說法是;蔡仲南在下沈動作時的右臂完全下垂然後windup的幅度,所帶來的力距效果是造成蔡仲南右肩負荷過大受傷的主因。

不同於其他人的意見,筆者認為阿甘右臂下擺的的動作,是另一種極端化的過程,是能夠讓他更放低重心而拉高左肩的方法,這樣子可以加大發射動作中彈射力道的動作,而與右肩的出力無關。因為蔡仲南並沒有在進入發射動作前,還維持那麼低角度的下擺,不會造成他進入發射動作後手臂短時間內擺動到高處。事實上,蔡仲南進入發射動作前右肩就已經拉高,因此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一個可能的問題在下面這個地方: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135010/3.jpg#picture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135010/4.jpg#picture

蔡仲南在進入發射動作的同時,加大了「右手向後舒展擺動」的幅度,增加了他揮臂過程中右手肘的受力及扭轉程度,以減輕他肩膀的負擔,這是一個簡單但相當重大的改造。蔡仲南舊有的投球機制並沒有讓手肘吃多大的力,因此這個變化讓他的手肘承擔了過大的力距,造成他當時手肘的不適。雖然有這種短期的負面影響,但是以當時的角度來說,這應該是正確的改造。

而且,這樣的改造也僅是造成他手肘不適的原因,甚至因為適當分擔了肩膀負擔,有舒緩他肩爆彈爆發的可能性,手肘吃力較大的缺點也可以依靠適當的重量訓練來改進。

在這裡筆者與技術指導們絞盡腦汁想為它下一個合理的推測:

蔡仲南在windup途中,與一般投手有極大的不同。一般投手以相當放鬆的方式進入發射動作,肩膀的肌肉在加速的過程中,不斷的收縮以承擔揮臂所帶來的拉扯力量。但是蔡仲南的windup在進入發射動作時,肩膀的肌肉則顯得相當緊繃,若是在進入加速過程前,已經有數條肌肉處於緊繃的狀態,那麼很明顯地,真正負擔加速過程中龐大拉扯力量的肌肉就相對較少。而蔡仲南的加速過程中,又不依靠手肘提供加速的引擎,這也是為什麼在改造後沒多久,他就出現手肘疼痛的狀況。

蔡仲南雖然得到了一個看似成功的改造,但是萬萬沒想到,這個「短期」的負面影響,在洋教練「閃電」離職之後,卻會顯得這麼的「漫長」。在缺乏保護的情況下,蔡仲南迅速地進入傷兵名單。而在傷癒(?)復出後,又在手肘疼痛的陰影下,繼續出賽。在姿勢已經變形,又不能倚靠手肘分擔負荷的同時,蔡仲南的肩爆彈終於爆發!從此之後,就重複進行著「養傷、似乎傷癒、繼續養傷」的循環。

說到這裡,讀者有沒有發現到,之前眾人認為蔡仲南獨特的下沈動作雖然的確造成他無法長期出賽(其實也不一定不行,因為他健康時也沒有受到保護),但是真正造成他受傷的原因,卻是與下沈動作無關的右肩緊繃的問題。

在主導改造計畫的洋教練離台之後,蔡仲南重拾過往的投球動作,不過卻沒有人能夠幫助他,讓他只能自己在黑暗中慢慢尋找散落的拼圖。

下面的圖片是剪輯過後的1999年與2004年的投球動作比較,兩組投球照片為求能「同步」,所以在每個圖片的剪輯上,時間點都是一樣的。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135010/5.jpg#picture
http://photo.xuite.net/johnason/135010/6.jpg#picture

蔡仲南的抬腿在2004年顯得不夠俐落,軸心腳抬起時的閉鎖角度也沒有以前大,這也是在肩膀受傷之後,因為肩膀的動作已經跟不上身體的扭轉,導致身體必須配合,自然縮小驅幹轉動空間的明證。

蔡仲南也比以前更早開始下沈,也蹲的更低更久,而且在進入發射動作後,呼應前面提到的肩膀傷勢問題,蔡仲南在windup的舒展較大(圖11到圖16),而進入加速過程中,揮臂速度卻大幅度減低,導致球速方面產生約10km的減少。

在進入2005年後,雖然興農牛隊打出「阿甘復活」的宣傳口號,但事實上,蔡仲南仍然沒有完全養好右肩的傷勢,固執硬撐的同時,只有可能造成姿勢的變形。而為了完成出賽的目標,蔡仲南在沒有速球保護連帶使得指叉球失去誘敵效果的狀況下(同時,蔡仲南的指叉球品質也不斷下降),不得不依靠另一個缺乏品質保證的曲球來挽救他的配球空間。在這樣的演化過程中,蔡仲南終於完全變成「不是蔡仲南」了。

故事落幕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