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6fm03,原文刊載於#1EjJdZOs (Baseball) [ptt.cc]
■緣起:
最近拜讀了棒球數據專家Debugger的一篇文章:「星座、明星隊、中小學學制」,他對中華職棒選手的星座(出生日期)特別集中於某些月份,提出了精闢的分析:
「從九月到二月這半年出生的球員,平均來說就比三月到八月出生的大了大約半歲,儘管他們唸的是同一屆.....」
「對正在發育迅速的小學生而言,半年的年齡差距就造成了發育上的優勢與劣勢,進而造成球技的巨大差異......」
「在選擇少棒球員的時候,那些年紀較大的自然容易因為表現較好而被選入......」
簡單來說:最終能夠打入職棒殿堂的球員,比較多是在國小同屆裡面年紀相對較大的人。
看完中職的例子之後,我想看看日職是否也有同樣狀況。
■取樣方法
從日本職棒官網公布的選手資料(含育成球員),扣除(1)洋助人,(2)少棒、青少棒時期還待在台、韓、中的選手(林威助、朱大衛......),其餘幾乎都是日本土生土長的選手,總共808個樣本。
出生年份分布:
1990年以後--13%(新鮮手臂)
1980~1989年--68%(青壯派)
1979年以前--18%(老妖怪)
■結果
將所有日職本土選手,按月份分佈:
有看出什麼特別的地方嗎?依照整體趨勢,在3~4月之間劃一條線,發現線的兩邊有明顯的不同!明明每個月份最多差3天(28天 VS. 31天),但最多人和最少人的月份,人數卻可差到1倍以上。
進一步把全年分成4等份和2等份,更可看出其中的差異:
(無論2分或4分,p<0.001,皆達統計顯著,表示這差異不是隨機發生的)
4月~9月出生的人數,比另外半年出生的人數,硬是多了50%左右(483人 VS. 325人)
「咦?怎麼跟台灣職棒的結果不一樣!」用二分法來看,台灣職棒選手出生月份最多的是9月~2月,日本職棒卻是4月~9月。
■關鍵時刻
做出這樣的結果後,我當然覺得很奇怪,跑去Google查了一下,果然發現關鍵所在:日本學校的制度和台灣不同,一個學年的開始通常是4月1日(台灣則是9月入學)。所以不管日本台灣,都是入學日之後的那半年出生的職棒選手人數比較多。
舉個例子,同為小學六年級的日本小朋友,4月出生的已經長成陳連宏的「漢草」,隔年3月出生可能只有許峰賓的Power,試想一個少棒教練會選誰入隊呢?
※飛總:我依然選擇阿賓(無誤)。
從小就比別人容易被挑進球隊,就比別人有更多機會接受訓練和指導,也有更多比賽經驗。經過10年的發展,最終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差異。
■結論
(出生)時機若對,小朋友第一個預約當未來職棒明星!
※註:Malcolm Gladwell所著的「異數」一書,曾針對加拿大一個曲棍球明星隊與捷克青少年足球國家隊做過分析,也是得到相似結果。
- Nov 05 Sat 2011 23:31
日職球員的生日分布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