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棒球是日本時代引進的,現在仍有很多棒球術語是直接由日語轉化而來,中華職棒或者已經被合併的台灣大聯盟裡都出過不少不錯的日籍選手,但日籍球員一直不是台灣職棒的主要外籍球員產地,原因為何?

我覺得答案很簡單:仍有實力留存在日本職棒裡的球員,絕大部分台灣請不起;而被日職給戰力外的球員,裡面大部分的實力也不符合台灣的「洋將」需求。

類似的案例就是:中職的「韓籍」洋將也非常的少,日籍球員還可以隨手講出小林亮寬、鎌田祐哉這類在中職有不錯戰力的球員,韓籍球員一般的球迷大概舉不太出來,能說出韓禧敏代表是中職的老球迷,若能說出金鐘國這類的名字的話,代表你應該很喜歡看《Running Man》(喂!)。



大聯盟的農場系統完整,而且高階小聯盟的球員實力皆不俗,許多球員即便無法站上大聯盟,也不見得有實力到日、韓當洋將,但到台灣當外籍球員還綽綽有餘。台灣的薪水相對於小聯盟來說較高,而且若表現好有被日、韓看上薪水三級跳的可能性,自然成為一些在農場裡的小聯盟球員的選擇。

話說回來,台灣早期還能夠出現一些只打過低階小聯盟,又或者有一段時間沒有碰球的球員,在中職混得還不錯。近年來這樣的球員越來越少見,能夠在台灣有一定成績的,最少都要有3A或大聯盟資歷,說起來中職的水準這些年也真的是提昇了不少,這對台灣的整體棒球發展絕對是好事一樁,只有職棒有良好的成長與發展,整個棒球產業才能夠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陳穎)

※延伸閱讀:
[謝謝你,兄弟]小林亮寬引退式@花花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