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CL (本文原作部落格為裝甲木棍的一人芝居)
台灣的奧運已經結束,結果是舉重兩銅,跆拳兩銅。
有媒體以失望來形容這次的表現,甚至有人認為這次的表現是「國恥」。對於那些代表隊的選手--尤其是洪一中總教練--「國恥」是多麼難以承受的一個評語。如果台灣民眾可以這麼地輕易的將這個評語放在代表隊身上,那之後誰會願意挺身而出,領導台灣代表隊呢?
這一次在北京奧運的台灣棒球代表隊,表現並不如民眾所期待的那麼好,不過,以筆者的想法,除了輸給中國勉強可以說是意外,就以實力而言,排在第五位並不算是意外。如果我們檢視過去的成績:在國際賽裡贏古巴的次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對美國與日本也是很難得贏得勝利,就算是對韓國,記錄上也是敗多勝少,尤其在大家都能以職業球員作為代表隊成員的時候,更是很難對他們取得勝績。
如果我們只能全力一拼韓國,對剩下三國都是要靠一點「神奇的表現」或是「將士用命」的話,那在這次韓國也有「奇蹟的好手感」的同時,取得第5名不就是我們正常的名次嗎?還是台灣愛國球迷(哪一國?我們該不會是地主國吧?)覺得有奇蹟是正常的,我們代表隊出國比賽就應該要有奇蹟?
韓國這次的表現的確令人讚嘆,這股氣勢一直延續到準決賽(4強賽)裡,成功的逆轉日本,取得至少有銀牌以上成績的保證。對照前次經典賽的賽果,雖然在記錄上台灣對韓國的國際賽還是55波,不過筆者預測在這幾年內,除非是韓國不重視的國際賽,不然台灣要取勝應該不會那麼容易了。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韓國隊所展現出來的那種拼戰精神,還有作為一個注重體育的國家所該有的表現。韓國真的是一個很重視體育的國家,人口只是台灣的兩倍,不過他們在國際賽中的表現不只是台灣兩倍的好,從到今天(8/22)為止的奧運獎牌數來看,韓國還在日本之上,10面金牌,總獎牌數26枚,目前總排名第7。韓國不只有棒球強,還有足球、桌球、籃球(有下滑趨勢)、羽毛球及其他很多項運動,台灣呢?
台灣雖說有很多人把棒球當作是國球,但是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多少人親手摸過棒球呢?有多少人在學校下課後拎著棒子走進棒球場或是打擊練習場真正的打打棒球呢?有多少人關心我們的基層球隊數量只是韓國10分之1,日本的90分之1呢?有多少人關心台灣打棒球的人口中其實絕大多數是原住民呢?又有多少人關心台灣的棒球人口跟各項運動相比其實是相對的少的呢?
讓我們想的更清楚些,台灣有多少家長認為運動跟讀書一樣重要,甚至把運動也當作教育的一環呢?在日本跟韓國小朋友積極投入各種運動,鍛鍊體魄的同時,台灣的家長跟政治人物為小孩子與青少年營造出了怎麼樣的運動空間?投入了多少的精力?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台灣民眾是不是認為運動對整體社會是重要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本來讓所有人「參與」而不是「觀賞」。
筆者一直很驚訝在不到200隊的基層三級棒球隊中,我們能找出可以和世界棒球強國對抗的球員,這大約5,000人的菁英球員們,撐起了號稱台灣國球的棒球,他們是百中選一的高手。不過,有人知道日本從少棒開始到成棒(不包括職棒)有好幾千隊嗎?如果以2,000隊來算,他們能選的菁英就比我們多上10倍,這個差距本身便足以抵銷天分、訓練及經驗的差距,更何況他們的訓練及經驗相對於台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如何擴大參與,而不是增加觀眾」變成了台灣棒球運動的一個重要課題,只有增加參與人數,才能增加新生球員的出現,才有足夠的人才庫讓我們挑出有天分的選手,以至於教練。
台灣的問題在於大家都想要台灣的運動變強,可是都吝於投入,缺少親身的參與,只會坐在電視機前面表現不佳的代表隊,好一點的進去球場喊喊加油,卻從來不想想自己除了在那裡噴噴口水之外,對增進台灣棒球實力有什麼貢獻。
說到最後,筆者真的覺得在台灣當個運動員很辛苦,平時得到的資源少之又少,少數厲害的賺了點面子(或許還有些銀子),而那些靠自己努力的,出國比賽還要背上「為國爭光」的包袱,搞不好還會被說是「國恥」,這也又是何苦呢?
- Aug 22 Fri 2008 21:08
棒球與台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